<

作者:互联网

积分:7

  • 文章37
  • 阅读0
  • 评论0

13 岁男孩趁父母入睡时打游戏 不到 50 天充值近 3 万

编辑:互联网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18-03-02 12:08:04

近日, 13 岁男孩小星 (化名) 迷恋上了一款手机游戏, 为了能玩这款手游, 他每次都趁父母入睡后再玩直到大年初四凌晨才被父亲发现不过, 让父母惊呆的事还在后头经查询才发现小星在这款游戏里已充值高达 4 万余元

文章配图(图文无关)

半夜发现儿子打游戏, 不到 50 天充值近三万

大年初四凌晨 2 时, 陕西西安高新区张先生听到客厅里有动静, 起床查看, 发现 13 岁的儿子正拿着手机在玩游戏张先生还发现, 自己手机里的钱被小星通过微信转发红包的方式转走, 儿子趁着我睡着时候偷偷转的钱, 每次转发后还把记录给删了

张先生和妻子朱女士问小星是怎么回事, 孩子开始说只给游戏里充了 200 元, 后来问得紧, 又说充了六七千块钱 2 月 22 日, 张先生去银行查询交易明细发现 200 元的微信红包连着发了十几个一问小星, 他说在自己的手机上玩游戏充值用, 另外还有直接消费进游戏里的钱, 不到 50 天时间就消费了近三万元

孩子: 凌晨花钱买道具能快速培养人物

28 日上午, 华商报记者见到了小星, 他目前正在读初二小星说, 自从有了手机后, 他觉得手机上可玩的东西很多像这款游戏, 是我两年前在手机里随便找到的小星拿着手机边演示边说: 游戏里要培养人物, 每个人物都有局限性, 拥有不同的能力, 要干不同的事情小星说, 他为了快速培养游戏人物, 花钱是最快的办法, 他也是无意间看到爸爸微信的支付密码于是趁爸爸睡着后, 拿他的手机下载直接消费打游戏, 或者把钱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 转到自己手机上, 然后再充值

问小星在这款游戏上总共花了多少钱? 小星摇摇头, 随即沉默不语问他玩了多久, 他也摇头表示不记得

华商报记者通过小星手机上的充值明细和接收红包的记录来看, 操作时间都是在午夜的 0 点到 3 点之间, 而在 2 月 15 日凌晨, 显示 3 点 30 分多还在往游戏里充值从充值的次数推算孩子打游戏的规律, 可以看出, 小星基本都是每周五夜和周六夜里玩

朱女士说, 其实她是发现孩子的异样之处, 比如每周六学校有社团活动, 早上叫他起床特别困难我平时每晚 11 点就睡了, 孩子也基本那个时间睡, 老公在外地上班, 每周五下午回家, 周日中午离开孩子就是等他爸爸周五回来, 晚上趁着他爸的手机在客厅充电的时候, 悄悄地去充值转账

客服: 后台不会单独去审核信息, 唯一识别的是支付账户

朱女士表示疑惑, 孩子的身份证显示就是未成年人, 竟然能注册成功, 难道游戏管理方不审核吗?

28 日下午, 华商报记者拨打该游戏客服电话, 对方表示对于用户上传的注册登记的身份证信息, 后台不会单独去审核, 也没有办法看到玩家是大人还是小孩, 唯一识别玩家是否成年人, 只能是支付账户客服查询表示, 后台看不到小星名下的账户从什么时候建立的, 但可以看到小星是一种长期消费的状态, 查到他消费的总金额是 4 万余元

律师观点: 未成年人没有家长确认, 游戏公司应退还费用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律师认为, 网络游戏在公告及登录环节均未设置关于未成年人的公告或者指引说明, 且只要输入身份证号及对应的名字即可轻易完成注册及登录, 无法对未成年人身份进行识别, 在支付环节, 只要连接手机支付软件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 而 13 岁孩子尚处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阶段, 其支付行为在家长不予追认的情况下是无效的, 游戏公司应退还费用

赵良善还认为,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行为之所以屡见不鲜, 原因有很多种, 例如游戏开发公司软件缺乏甄别机制; 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 未成年人消费后举证难致使恶性循环等因此, 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多方努力, 出台并细化法律规定是一方面, 同时呼吁游戏开发公司能够履行社会责任强化技术措施, 家长能够认真履行监护责任